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景顺长城基金张仲维: AI应用形成正向商业循环 端侧产品可能迎来爆发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1-06 08:03:03
  • 21

景顺长城基金张仲维: AI应用形成正向商业循环 端侧产品可能迎来爆发

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

“字节推出的豆包非常好用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。”谈到国内AI的发展,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、基金经理张仲维这样说道。

张仲维曾任职于台湾元大宝来基金国际投资部。2013年,在智能手机浪潮高涨、台湾半导体日益繁荣之际,张仲维来到大陆,先后加盟了华润元大、宝盈基金;2023年5月他转战景顺长城基金,自2023年11月起担任股票投资部总监、基金经理。

在近10年的公募基金投资生涯中,他获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。以他自2023年11月7日开始管理景顺长城优质成长股票基金为例,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该基金A份额2024年回报率为32.15%(同期业绩基准为14.32%)。

过往的经历,使得张仲维的投资有鲜明的“国际化与科技成长”特色。在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中,他多次谈及海外高科技企业与科技动态,以及科技产业链的全球联动。他直言,自己近两三年的投资重点在AI,因为AI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,也是全球投资关注的焦点,值得长期关注。“谁如果忽视AI,就有可能被时代抛弃。”他说。

AI应用已产生显著收入形成正向商业循环

证券时报记者:请讲讲你的早期经历,怎么做研究?

张仲维:电子行业是台湾的主导产业,我一入行后就开始研究电子行业。在亚洲,电子产业是全球供应链的一环,比如台积电,客户主要是苹果、英伟达、高通等国际大厂,这些大厂会持续投入和不断创新,供应链则负责制造,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也能赚到钱,并跟大厂一起成长,这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模式。我们通过研究供应链,买进其中的好公司。

证券时报记者:2013年你加盟华润元大,开始在A股投资,那时正值智能手机热潮。

张仲维:过去十几年,我们经历了几轮科技成长的投资机会。第一波机会是智能手机,带来苹果手机供应链的爆发;第二波机会是国产半导体,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,国内半导体产业正式开始成长;第三波机会是新能源汽车;第四波机会是AI。2023年初,ChatGPT推出后爆火,为了训练大模型,各个公司开始大量购买英伟达的GPU,英伟达备受投资者追捧,迅速成长为3万多亿美元市值的公司,并带动亚洲的供应链公司一起成长。

证券时报记者:你怎么看AI的未来?

张仲维:从当前时间点看未来,我仍然看好全球AI的发展。算力端方面,首先看英伟达,各行各业对AI处理器的需求,使得英伟达成为世界上市值居前的公司。即便是谷哥、微软、亚马逊、Meta四家科技巨头,用于采购英伟达GPU的资本开支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,并且预计在2025年会继续扩大。

再来看大模型端的进展,OpenAI持续发布新的模型,新发布的o1模式可以执行一些类似人类的推理任务,比如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,会“花一些时间思考”再回答。相较于当前能马上给你回复的模型,o1的模型更加智能。

证券时报记者:AI应用目前的情况怎么样?

张仲维:AI应用在美国已经产生非常可观的收入。2024年Meta的各项业务正在明显受益于AI的进步,带来广告收入的大幅增加,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均是相似的情况。AI给这四家公司带来的收入增量合计在300亿—400亿美元,非常可观。另外,AI软件公司的收入也开始增长,美股近期涨幅最大的也是AI应用软件公司。

很多人说AI是一个泡沫,没带来多少收入。事实上,AI应用已经开始产生显著的收入,正在形成正向的商业循环。

证券时报记者:你怎么看国内AI的发展?

张仲维:市场很关注字节跳动,在AI上投入较大,2024年字节的资本支出达到800亿元,2025年有望达到1600亿元。字节推出的豆包非常受欢迎,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。截至2024年11月底,豆包2024年累计用户数超1.6亿人,单日活跃用户数近900万人,全球AI应用排名第二。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过4万亿,自发布以来7个月增长超过33倍。这些数据让大家觉得国内AI有希望,市场预期会带动腾讯、阿里等公司也加大投入,国内AI投资可能会加速。最近国产算力也涨得特别多,包括GPU、

证券时报记者:AI有没有可能形成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?

张仲维:有可能,但什么时候不知道。从台积电报表看,AI占比在不断提升,2024年AI贡献占到15个百分点,预期未来五年每年将有50%的增长。

不可忽略的是,AI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,也是全球投资关注的焦点,值得我们长期关注。如果忽视AI,就有可能会被时代抛弃,而且时代在抛弃你时,肯定是不会告诉你的。

科技行业不做预判 跟踪最新数据最重要

证券时报记者:你研究电子行业多年,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?你曾说,科技行业预判比较难。

张仲维:研究电子供应链必须跟踪供应链上的数字,要让数据说话。

我一直说,科技行业不要去做预判,因为没有人知道明年会发生什么事,OpenAI不知道、黄仁勋也不知道,我们会有个预期,然后实时跟踪最新数据,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。

证券时报记者:你有没有看错的时候?

张仲维:当然有。比如,VR刚出来时,我们很看好,买了一些相关的公司,但产生了亏损。Meta也曾All In虚拟现实,推出相关产品,最后根本没卖出去,收入上不来,导致股价暴跌;苹果历史上也推出过很多不行的产品。AI也有可能不行:如果从明天开始,AI没有人使用,产生不了收入,大家也不投资它,也不需要英伟达的GPU了,那我们也会在投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。

证券时报记者:研究电子类公司,你最看重什么?

张仲维:亚洲电子产业基本都是在供应链中,看供应链的公司主要要看它的客户是谁、它的客户发展怎么样。如果这家公司最大的客户是英伟达、特斯拉、苹果等,那它肯定就问题不大,因为它的客户已经审核过它了,而它的客户肯定比我们更专业,要求也比我们严苛。

证券时报记者:2024年你获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,如果做业绩归因,你做对了什么?

张仲维:我们看好AI,近年来一直持有算力端的公司,这些股票2024年普遍上涨不少,贡献较大。另外还持有一些AI应用,包括消费电子、机器人等,表现比较一般。如果全仓买算力,收益肯定会更高,但我不会那么做,因为全仓买算力一定会买到比较差的公司,而我们的原则是要买好的、有业绩的公司。

有逻辑有验证就可以买 有业绩支持才多买

证券时报记者:A股喜欢“炒”未来,尤其是科技行业,如果只买有业绩的公司,是否会错失一些较好的投资机会?

张仲维:在A股,如果看好一个行业的大趋势,算出公司有大机会大空间,而且流动性比较好,逻辑也好,产业验证是有数据的,也可以买,即使它现在可能还没有利润和估值。

敢不敢在这种空间巨大,当下还没有那么明确的标的上下重手,跟基金经理的性格也有关。我相对比较保守,还是希望买有业绩支持的公司,而不是你告诉我一个大故事我就会买,或者即使我认可这个大故事,但也不敢买那么多。这是我的性格问题,不是能力问题。这方面我在试着做一些调整,对一些从产业研究角度来说非常靠谱的公司,即使业绩还没有完全兑现,也可以买到较重的仓位。

证券时报记者:从公开资料看,你没有全部投资AI。近几年流行赛道投资,你怎么看?

张仲维:这也是性格的原因,我不会那么极致,即使非常看好AI,但持仓上仍会持有一些其他领域我认为特别优秀的公司。

我已经做了十几年投资,不追求短期业绩,也不追求过高的锐度,希望能给投资者赚到合理的利润。对于赛道投资,我认为All In一个板块不叫投资,叫“赌一把”。

证券时报记者:AI已经火了两年,估值会不会偏高?

张仲维:我觉得整体估值并不高,消费电子、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估值普遍在20倍到30倍左右,有些公司虽然股价涨很多,业绩增长也很快,估值总体比较合理。不过,国产算力、先进封装中都有很贵的公司,所以投资组合要均衡布局,才能抵消波动带来的风险。

证券时报记者:如果AI增长不及预期,你怎么办?

张仲维:回顾2022年,全球宏观经济非常不好,科技行业也不行,美股下跌,其中美国大型科技公司下跌达50%,A股也下跌。应对这种局面,一是可以降仓位,二是转投防御类标的。对于我来说,我会选择降仓,同时尽可能留下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公司,但不会清仓科技去买防御类资产。

有话要说...